武漢用會展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版圖
會展經濟起源于歐洲,以會展業為支撐,通過舉辦展覽、會議和節慶活動,能夠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形成一種產業能級,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由此成就了德國、法國、英國等世界級的會展業大國的經濟勃興。據統計,近年來全球會展業每年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00億美元,為世界經濟帶來的增長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已進入穩定的發展期。
我國會展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數據顯示,30余年間,展會的數量和規模增長了數百倍。因為低投入、高回報的特點,會展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逐漸成為全國各大城市執政者的共識。
一次簡單的會展活動往往能帶動人們在交通、餐飲、住宿、購物、旅游為一體的第三產業上的消費,為城市貢獻成倍的經濟效益。按照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會展產業拉動效果在1:9左右,也就是說會展業每產生1億元的直接收入,其所拉動的其他產業收入就將達到9億元。會展經濟對城市的輻射作用功不可沒。
以香港為例,回歸祖國二十年來,會展經濟穩步發展,已成為區域內首要的會議展覽中心,有“亞洲會展之都”的美譽。目前,香港每年舉辦的各類大型展會超過100個,吸引近200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相關人士參展參會。據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提供的數字顯示,自2012年以來,展覽業每年為香港帶來超過400億港元的收入。
由此可見,會展經濟已經成為城市間角力的重要競爭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首先發力,將會展業納入重點扶持的都市型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幾年,武漢加緊對會展業的硬件投入和產業布局,特別是漢陽四新生態新城圍繞會展產業鏈的打造,武漢正通過會展經濟重塑城市經濟格局。
以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為代表的場館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帶來會展相關產業和人員的聚集,會展經濟對城市的拉動效應逐步釋放。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5年,會展業直接收入增幅最高達到74.35%,近兩年每年拉動消費近500億元。
作為展覽規模僅次于上海和廣州,華中第一、全國第三的武漢國際博覽中心,以會展經濟和旅游經濟為龍頭,建成以展覽、展示為主導功能,集會展、科技、文化、旅游、居住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的國際博覽城,年參展人數約500萬人次,2020年會展交易額預計將達到1000億元以上。
據了解,到2021年,國博會展業將實現直接收入200億元,帶動區域經濟發展1800億元,會展綜合競爭實力步入全國第一方陣。
經過幾年醞釀和發展,武漢正迎來會展經濟的發展紅利,將會帶來產業升級、招商引資、城市功能與形象的提升。據悉,目前,武漢展覽項目數量、質量、規模已躋身全國會展業第二方陣前列。以武漢等城市為中心的全國性展覽網絡初步形成。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楚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