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1-16 15:22:15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位于我國云南省大理州境內大理古城北,是集蒼洱風光、文物古跡、佛教文化、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崇圣寺三塔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大理的標志和象征。
崇圣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公園713年—741年),為南詔、大理國時期著名的王家寺院,曾有九位大理國國王在此出家修行。極盛時期的崇圣寺“基方七里,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觔”,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享有“佛都”之美譽。以三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稱于世。清咸豐、同治年間,崇圣寺毀于兵燹和自然災害,僅存三塔。
崇圣寺三塔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首,主塔名千尋塔,高69.13米,建于唐代南詔國時期(公元833年-840年),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共16級,塔心內有木梯盤旋而上。塔身呈紡錘型,線條圓潤,屬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南北兩座小塔高度均為42.19米,建造于大理國段正嚴、段正興時期(公元1108~1172年)。兩小塔相距97米,為八角形樓閣式10級磚塔,每級塔檐上砌出模擬木構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狀各異的塔形龕,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古人建塔,大致可以分為崇揚佛教,鎮災降邪和觀賞三種功用。崇圣寺三塔集三種功用于一身,建塔藝術登峰造極,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筑價值。
1978年至1980年,國家文物局撥??顚θM行了自明嘉靖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專家從千尋塔中發掘出了各種文物共680多件,是迄今所發現的南詔、大理國時期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為中外文物界所矚目,為研究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佛教文化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部分文物陳列于三塔出土文物展覽館。
歷史文化體驗區包括南詔建極大鐘(鐘樓)、雨銅觀音殿、兩幅稀世畫卷——《南詔國史圖傳》、《張勝溫畫梵像卷》、段功墓、李元陽墓、菩提園。
南詔建極大鐘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原鐘鑄于公元871年,南詔建極十二年,故名南詔建極大鐘。據徐霞客游記記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與三塔同為鎮寺之寶,惜毀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戰亂。1997年重鑄的南詔建極大鐘為典型的佛鐘,鐘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飾六幅波羅密圖案,重16.295噸,為云南省第一大鐘,我國近代所鑄第四大鐘。
雨銅觀音殿內供奉有雨銅觀音、阿嵯耶觀音、負石觀音像、梵僧觀音像、水月觀音像。雨銅觀音像原鑄于南詔中興二年(公元899年),造像精美,衣紋流暢,被譽為“如吳道子畫”,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1999年根據清末遺存照片精心重鑄的雨銅觀音像,高12.6米,銅鑄貼金,重11噸,造型為大理地區所特有的男身女相: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臉龐,偉岸挺拔的男性身材,這是不同于中原地區觀音造型的地方。阿嵯耶觀音為大理所特有的觀音,也是大理人最崇敬的一尊觀音,造像根據三塔的出土文物,一尊金質的阿嵯耶觀音像所鑄。負石觀音與梵僧觀音是阿嵯耶觀音的化身,以救苦救難,護佑百姓被廣為傳頌和崇拜,造像根據大理民間傳說所鑄。雨銅觀音殿二樓展出兩幅稀世畫卷《南詔國史圖傳》、《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為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重要的史料寶藏,世界佛畫藝術中的瑰寶。
宗教文化觀光區即2005年恢復重建的崇圣寺古建筑群落,整體布局為主次三軸線,八臺、九進、十一層次。建筑風格上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筑之精華,主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放生池、接引橋、天王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山海大觀石牌坊、望海樓。中軸線兩旁和次軸線上建有:法物流通處、僧房、方丈院、客堂、羅漢堂、千佛廊、祖師殿、護法殿、佛教研究院等。所有殿宇的斗拱門窗及細部裝修采用上好紅椿木精雕細鑿,在彩繪方面采用最高規格的金龍金鳳和璽彩、莊重典雅的旋子彩以及活潑詼諧的蘇式彩。寺內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澆鑄,用銅千余噸,其中599尊(件)佛像、法器貼金彩繪,創全國之最。精雕細鑿,獨具匠心的木雕藝術,如木雕《張勝溫畫卷》長卷、佛本身的故事、觀音十八化等,內涵豐富,格調高雅,堪稱珍品。而形態各異、活靈活現的石雕藝術,營造出清雅幽靜的佛教氛圍。寺內清新秀麗的園林綠化美化,美侖美奐的燈光藝術,堪稱現代佛教寺院的典范?;謴椭亟ǖ某缡ニ略从跉v史,整個建筑起伏跌巖,錯落有致、金碧輝煌、氣勢磅礴,以宏大的建筑規模和精湛的建筑工藝將靜態的佛教藝術與動態的佛教文化相結合,與古老的三塔、重建的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一起,以全國最大、世界著名、東南亞最具特色的佛教寺院之稱謂,再現了當年“靈鷲山圣地,妙香國佛都”的盛況。
2009年6月,配合“環洱海田園風光(崇圣寺三塔核心區)保護利用規劃”,投資4000萬元,規劃改造前區景觀大道崇圣路。崇圣路占地102畝,分一軸四區,一軸即崇圣慈航——崇圣路;四區即福田大觀、釋門盛象(前導廣場)、法脈圣道、金翅輝宇(護法廣場)。其中各石燈、牌坊、照壁、田園景觀小品及相應配套設施綜合景觀形象,生態功能,宗教氛圍三大要素,充分突出生態性、文化性、特色性。隨著旅游區面積的不斷擴大,旅游區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景觀質量得到跨越式的提升。
為進一步挖掘旅游區文化內涵,弘揚歷史文化,不斷提升硬件設施與軟件體系,不斷營造崇圣寺佛都的宗教氛圍,2009年,經過專家反復溝通、征詢與梳理,擬定《大理崇圣寺提升完善概念規劃》,集中將崇圣寺的歷史緣由、佛教典故、文化脈絡、宗教活動、慈善事業、品牌拓展等進行了進一步的強化,真正成為服務功能齊全,環境幽雅的大型佛教文化旅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