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型展會如何避免“賠錢賺吆喝”?
“展會如雞肋,不看遺憾,看了更遺憾。”這是許多人對一些應景式展會、節會的看法。然而,到過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的人卻會顛覆這一印象:一年一屆的菜博會年年出現爆棚現象,今年5月30日閉幕的第十四屆菜博會,參觀者更是再創新高,達到了216萬人次。成果亦頗豐:招商引資簽約額372億元,各類貿易額162億元。在許多展會“表面紅火內里冷清”的今天,壽光菜博會越來越令人刮目相看。
◆市場化 政府“不越位”, 展會“以會養會”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曾是各地政府擴大企業發展空間、招商引資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會展經濟舞臺上,作為‘搭臺’者的政府只能扮演組織協調或導演角色,引入中介機構和社會力量,依靠市場渠道來辦展會。如果‘越位’辦展會,路只會越走越窄。”壽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菜博會組委會常務副主任楊德峰說。
2000年首屆菜博會由財政出資,為了吸引人氣,不僅不要門票,展位也一律免費。出乎所有人意料,菜博會一炮打響,7天會期,主辦方原認為能撐4天就不錯了,最后不得不延長到11天。這一屆菜博會,參觀人數達到28萬人次,其中有來自10多個國家的外商參會參展。抱著一種試試看的態度,菜博會組委會印制了部分門票在后期進行銷售,竟賣了33萬元。就是這33萬元門票收入,給了壽光人極大的信心。第二屆試行市場化運作后,展位最貴的賣到了1.5萬元,最便宜的賣到2000元。門票收入也成為菜博會收入的主要部分。據介紹,今年的室內外展位創紀錄地增至2000多個,但競拍時仍“一攤”難求,全部展位共拍賣了342萬元。菜博會走上了“以會養會”的良性循環路子。
今天的菜博會已經超出了展會的概念,成為各行業互動的平臺。今年菜博會期間,第三屆中國(壽光)國際設施園藝高層學術論壇、海峽兩岸休閑觀光農業交流會、首屆中國蔬菜產業大會等多個與蔬菜產業相關的研討會舉辦,同時還舉辦了2013中國壽光文化產業博覽會、第四屆農圣文化藝術節以及壽光優秀企業精品展、房產交易會等各種文化經貿活動。
菜博會是把“金鑰匙”,打開了壽光人的致富大門。種菜的、賣菜的、搞餐飲的、開賓館的、跑出租的,都賺了個盆滿缽溢。據了解,今年五一小長假3天,菜博會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壽光大大小小的賓館迎來客流高峰。
◆產業化 引領國內同行業,展會根深葉茂
菜博會的成功是與壽光蔬菜產業化程度高分不開的。
壽光是中國蔬菜產業的領跑者,有“中國蔬菜之鄉”、“中國一號菜園子”等美譽。目前,壽光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年產蔬菜40億公斤,擁有“桂河芹菜”等17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樂義”蔬菜等10多個知名商標,“三品”蔬菜品牌總數達552個,“中國胡蘿卜第一鎮”等專業鎮村587個。強大的蔬菜產業如同源頭活水,為菜博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推動力,使菜博會根深葉茂。
“現在壽光每年外派各地的農民技術員達6000多名。”壽光市農業局局長楊維田說,“壽光未來要著力發展農業總部經濟,就是要成為中國設施農業的領頭羊和引領者。”
在流通環節上,壽光建成了占地3000畝的農產品物流園,輻射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并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亞洲最大的綜合性農產品物流園,是全國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
壽光還依托自身的蔬菜產業優勢,向蔬菜產業鏈的最前端進軍,在全國率先打造“蔬菜種業之都”。自去年3月組建壽光蔬菜種業集團,建立中國(壽光)蔬菜種業科技創新孵化器以來,已并購兩家荷蘭知名種業公司,開縣級種子研發先河。
◆科技化 最實用最前沿,展會歷久彌新
再美麗動人的東西看久了,也會漸失美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審美疲勞”。然而,14屆菜博會,年年出現火爆局面,許多人屆屆參加。
“科技創新和精益求精是菜博會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歷屆菜博會都有當時最實用和最前沿的應用技術以及讓人驚嘆不已的美麗菜景。”曾擔任過3屆菜博會組委會主任、如今是菜博會組委會顧問的張嘉慶說。
菜博會的點睛之筆在“科技”:一米長的黃瓜、兩米長的絲瓜、192公斤的南瓜、能結果3000公斤的西紅柿樹以及深液流栽培、墻體栽培、多層栽培、巖棉栽培、立柱栽培、氣霧栽培、潮汐式栽培等多種國內國際最前沿的種植技術,無不讓觀眾眼界大開。
首屆菜博會原定會期7天,因參觀者絡繹不絕,組委會不得不決定延長會期,3500平米展廳18天時間共接待觀眾28萬人次。第二屆到會者達到38萬人次,第三屆達到50萬人次,第六屆突破100萬人次。今年的第十四屆,參觀者更是達到216萬人次。十四屆菜博會,總參觀人數達1710多萬人次。
越來越多的菜果新品種、種植新技術出現在菜博會上。資料顯示,首屆菜博會共展出4大類89個盆栽品種和7大類150個實物品種。到2002年的第三屆菜博會,展出的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已達600多種,標準化生產、無公害蔬菜出現在展會上,體現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的一些新技術、新裝備在展會上亮相。
“今年菜博會展出的蔬菜、瓜果品種多達2000余種,比往屆新增200多種,展示新技術、新成果200多項。濰坊科技學院將其種苗組培室搬到了九號展廳,這樣,就把先進的類似植物克隆的技術直接展現在了參觀者面前。”菜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王啟龍說。
在第十屆菜博會上,“植物工廠”首次亮相,為觀眾帶來了種植新理念:相對密閉的環境里,沒有陽光,植物照樣長,而且速度更快,品質更好。第十二屆菜博會上,“光伏蔬菜大棚”問世,打破了傳統的蔬菜大棚建設思路:特制的玻璃取代了傳統的塑料薄膜,不僅降低了蔬菜生病機率,還能大大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
用蔬菜做成文化景點也是菜博會的一大亮點。從首屆“菜龍騰飛”,到后來的“綠色長城”、“小橋流水”、“錦繡中華”等,可謂年年有新景。今年的菜博會上,210處蔬菜美景令觀眾目不暇接。 “在一個城市開一次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這個城市上空撒錢。”一位世界展覽業巨頭如此評說會展經濟的重要性。對此,壽光市旅游局長張春榮體會頗深。“壽光沒有名山大川,天然旅游資源少,但由于菜博會的拉動,壽光旅游業績在濰坊市名列前茅。2012年,壽光共接待境內外游客512.72萬人次,位居濰坊各縣市區之首,其中僅菜博會游客就達212萬人次。”張春榮說。
◆書記點評
濰坊市委常委、壽光市委書記 孫明亮
接地氣才能 引人氣聚商氣
一個會展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在于它賣出了多少門票,租出了多少展位,獲取了多少經濟利益,而更在于它背后對這個城市、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和作用。
菜博會從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這一基本要素出發,從產業、科技、商貿、文化等諸多層面不斷挖掘改進,推陳出新,從而實現了接地氣、吸引人氣、凝聚商氣的目的,始終保持了年輕的生命力,并搭建起了壽光接軌世界的橋梁和展示自我的舞臺。下一步,壽光將把菜博會放到社會發展的脈絡之中,做大做強菜博會的同時,拓展其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推動實現農民致富、城市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
◆專家點評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王志東
地方展會 也可造就大品牌
會展業既是一個城市的亮麗名片,更是現代經濟新興產業的重要門類。有些地方展會搞的不成功,原因之一是政府自身定位不清,缺少行業管理機構,既缺乏有效監管,又直接辦展干擾了市場,造成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不規范;二是會展企業自身組織管理運營水平較低,專業化、規模化、創意性都與先進水平相差較大;三是會展業的現代科技含量和高科技手段運用不足,造成影響力持續減弱。
壽光菜博會的運作給出了諸多有益啟示,為堅持發揮自身獨特資源優勢,帶動現代服務業增長,形成國內著名的會展形象品牌,探索出了一條成功道路。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