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云時代”,如何推進展覽業創新與發展?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也是眾多“世界(國際)日”中唯一和展覽有著不解淵源的日子。隨著時代變遷,如何推進新時代展覽業創新與發展,走進“云”時代已成為當今行業關注焦點。
中國展覽業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推動下進入了變革期
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開啟了世界展覽業元年,距今已有167年歷史。1953年,北京展覽館開工建設,新中國的展覽業進入了新生期。
上世紀80年代起,以德資、英資公司為主的外資展覽公司進入中國,1998年國務院機構精簡,大量的行業協會組織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展覽的先鋒軍,與此同時,中國展覽業進入了成長期。
21世紀伊始,中國展覽業進入了壯大期。國內各行業協會主辦展會迅速擴大、民營展覽公司遍地開花、外資巨頭收購各類成熟展會、展館建設從上世紀末的5萬㎡起到如今動輒20萬㎡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支持政策持續不斷,助力將展覽這塊蛋糕越做越大。
2018年是全面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4月19日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為中國展覽業的信息化建設和可持續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預示著中國展覽業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推動下,進入了變革期。
眾所周知,展覽業發展是各行各業整體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展覽形態正在發生巨變,而信息化建設正是這次巨變的核動力。如何驅動展覽業信息化發展,打通全渠道、融合全產業鏈、賦能其他行業成為我們未來思考和發展的方向。
中國展覽業仍面臨多重發展瓶頸,信息化技術落后
過去,無論是主辦單位還是參展企業都在賺信息不對稱的錢,而今大數據時代下傳統展覽業如何轉型,如何運用技術和數據手段增加展覽會的附加值,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和個性化需求成為當前展覽業最主要的矛盾。
5月10日,商務部發布《中國展覽業發展統計分析報告(2017)》,報告指出中國展覽業規模繼續穩居全球首位。然而,現階段中國展覽業仍面臨集中度高、區域發展不平衡,技術水平低等多重發展瓶頸。加之,行業協會辦展模式仍是中國展覽業主流,這一模式下變革難、效率低,使得中國大型展覽已進入年增長僅0.3%的微增長時代。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應用是突破上述中國展覽業多重發展瓶頸的唯一方法。
目前,展覽業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公司仍停留于不互通、不互換、不共享的孤島式計算機基礎應用系統。孤島式信息化是中國展覽業發展通病,不僅企業內部各環節存在信息孤島,企業間更是高筑信息壁壘。中國展覽業要想堅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打破固有思維,將信息化進行到底。首先是打通信息孤島,讓信息傳遞互通互聯、高效透明。
商務部報告顯示,全國展覽會營業收入達872億元人民幣,整個產業僅占到GDP的0.1%。展覽業結構較為分散,是各個行業展覽活動匯聚而成。作為一個小于1000億的行業明顯市場體積不足,正是因為市場小、前景無法估算等原因,國內外知名的甲骨文、SAP、微軟、思科等軟硬件服務商幾乎沒有針對展覽業進行技術和設備研發。而現有行業內的技術和軟件開發企業由于資金實力弱、缺乏專業人才等各種原因,導致展覽業信息化技術水平低。
提升展覽業信息化技術水平。首先,全行業打破傳統固化思維,重新認識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然后,各地各級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行業內企業加大信息化投入、關注行業內信息化技術企業成長。
暢想展覽業云時代,推動“互聯網+展覽”發展
“新展覽”必將成為展覽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的新機遇。所謂“新展覽”既全行業云時代。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主辦方、場館方、服務商全產業鏈互通互聯,為參展企業和觀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
在“展覽云時代”,主辦方可以通過云端系統直接將數據錄入ERP系統中、生成合同和報表。場館方通過云系統直接將場地模型化,供主辦方分配和配置,手持終端實時解決展會現場的運營故障。參展企業通過云系統能夠在線預定,支付并實時掌握活動信息,實時與觀眾對接。觀眾能通過云系統自動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企業和產品。
從國家的政策層面正積極推進新時代展覽業創新與發展,鼓勵理念、模式創新,推動“互聯網+展覽”發展。科技創新將進一步驅動展覽業升級。現代信息技術與展覽經濟的交匯融合正成為趨勢,大數據和智能化應用作為行業創新升級的新動能,廣泛應用于精準營銷、商業配對、展覽展示、現場管理、展后服務等領域,有力推動業態模式和管理服務創新。
面對挑戰,展覽企業應練好內功,一是加大基礎能力建設,變革模式;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夯實基礎;三是用新展覽思維,全渠道營銷;四是互聯網+數據的整合,小步快跑,積極探索合伙伙伴和服務商,合作共贏。用新展覽思維積極布局移動網絡平臺,探索新展覽模式,不斷提升我國展覽業管理、促進水平,提升我國展覽業的國際竟爭力。
(作者 吳菲 系ExpoSCM(展覽供應鏈)創始人&CEO)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