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會展集聚區如何引發“蝶變效應”?
去年12月,參加由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和中國經濟網主辦的“中國產業會展高峰對話暨中國品牌會展產業集聚區發布會”時,筆者分享了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打造會展集聚區的設想。目前,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會展集聚區已進入招商階段。前期規劃的陸續落地引發了筆者新的思考:在會展產業園、會展集聚區、會展小鎮等圍繞產業會展集聚發展的相關概念不絕于耳,行業有期待也有質疑的情況下,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會展集聚區該如何打造不一樣的園區?
筆者思考之后發現,園區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是指行政區域還是指地理區域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集聚區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如何肩負起集聚優勢資源、助推產業升級、服務城市發展的使命。
筆者曾考察過國內一些園區,其中不乏噱頭大于實質、概念大于內容的園區,但同樣也有兼具創新與活力的范本。比如被譽為東方“硅谷”首席創新創業聚集地的深圳灣創業廣場,雖然運營時間不長,但儼然已經成為科技產業的風向標,形成了“北有中關村、南有深圳灣”的發展格局。作為科技行業的“門外汗”,筆者不好從專業角度評判其園區運營的成功與否。但走在這條貫穿于18棟甲級寫字樓400米長的創業街區,令人感受到濃濃的科技氛圍和創業活力:環繞而立的騰訊全球總部、百度國際總部、A 8音樂大廈、三諾大廈等彰顯著頂尖的定位,隨處可見的京東JD+孵化器、3W咖啡、創新谷等不同孵化空間與眾創空間傳遞的創業活力,無人便利店、超級物種、智慧酒店等各行各業的新物種讓人體驗新科技的驚喜,便利的餐飲、娛樂、休閑設施讓人感受工作之余的放松。創新、時尚、科技的背后由內自外的傳遞其園區的定位與魅力,不僅奠定了園區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風向標的自信,更成為園區建設的一個范本。
當然,會展業與創新科技行業不具備可比性,但至少為會展業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作為會展聚集區的運營者,筆者認為會展產業園區的建設應該內外兼修,回歸會展服務產業發展的本質。尤其應該避免以下幾個誤區:
第一,園區入駐企業不應該是會展產業鏈環節的簡單集合,而是產業相關主體的有機融合,在以園區運營者為核心的前提下,應該更好發揮產業園的資源聚合價值,讓園區所有個體成為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
第二,園區運營者不應該是簡單的物業管理者,應該充分借鑒孵化空間、眾創空間的運營理念,加強公共平臺建設,力求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市場、管理、金融、培訓等專業領域的系統化服務,最大化發揮資源共享價值,助推園區企業的運營效率。
第三,園區氛圍不應該單純強調工作場所的屬性,而是要形成配套空間齊全,能發揮社交屬性且具有有活力的綜合體,打造具備社群價值的“產業社區”。
第四,園區招商的籌碼不應該單純依托政府出臺的土地、稅收和財政政策,而是通過價值共生形成園區的核心競爭力。
筆者曾經提到過,會展集聚區應該通過“磁吸效應、窗口效應、平臺效應”,最終達到“蝶變效應”,形成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溯本求源,會展園區運營者要深耕于產業,發揮產業價值;深耕于服務,加強公共平臺建設;深耕于生態,讓集聚效應形成生態網絡,促成產城融合。
客觀地說,會展集聚區建設長路漫漫,且任重而道遠。但有了目標和方向,就會有實踐的動力和信心。(作者系北京北辰時代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 )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