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點亮2018核工業展
由中國核學會、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北京展協國際會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核工業展覽會)3月3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落幕。本屆展會以“創新·合作:核能助力美好生活”為主題,展出面積1.25萬平方米,共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參展,行業內參展人數超過1萬人。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壽君在展會現場表示,經過30年發展,核工業展覽會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核工業展之一,是中國核電、核燃料、核技術應用產品和技術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平臺,也是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入中國的重要渠道。
中國核工業由大變強
資料顯示,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核工業的綜合實力有了長足進步,核電運行和建設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截至今年2月,全國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有38臺,正在建設的有19臺。去年,核電機組總發電量超過2400億千瓦時,其中,秦山一期、二期等機組的綜合指標排名世界第一。對此,王壽君認為,中國核工業進步很大,中國已從“核大國”變為“核強國”。
具體到本屆展會,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核工業巨頭們重點展示了核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如“華龍一號”、“玲瓏一號”、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核醫療設備和核技術工業應用等。記者注意到,華龍國際展臺展示的世界地圖上標注出“華龍一號”發電機組的全球展望,目前,“華龍一號”在歐洲、地中海沿岸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均已展開全面合作。
同時,法國阿海琺以及美國西屋電氣等國外先進企業也展示了核電、核燃料、裝備制造及核技術應用等領域的最新成果。
核能產業新城首次亮相
在本屆展會上,山東煙臺推出了中國核能產業新城展館。記者看到,整座展館以藍綠相間配色,在展會上較為醒目,展館內則以模型沙盤以及視頻播放等形式展示了煙臺市發展核能產業的歷程。另外,展館中還展示了目前正在建設中的“萬華——ACP100S大型海上核動力浮動平臺示范項目”。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包括2座海上浮動平臺,建成后該平臺每年將為萬華化學工業園供應4000萬度電、1600萬噸高溫蒸汽、1000萬噸淡水和200噸濃鹽水,同時每年可減少燃煤消耗500萬噸,按照計劃預期,首艘船將于2021年下水。
煙臺是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支點城市。從2009年12月第一座核電站——海陽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以來,經過多年發展,煙臺于2016年聯合中國廣核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等企業,創建了國內核電領域首個集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煙臺核電研發中心,還提出了打造千億級核電產業集群的目標。種種舉措使煙臺成為中國核工業產業的重要集聚區。
該展臺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煙臺市依托一個國家級核電研發中心和海陽、萊山兩個省級核電產業園區,同時搭建了開放共享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并整合國內外優勢產業資源,打造出領先的三代核電技術集聚高地、核電創新研發人才集聚高地、核電裝備和核能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基地。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