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攝影會否引發會展場館設計“蝴蝶效應”?
前幾天搭乘航班,當飛機上升至8000米高空時,只見機艙外晴空萬里,地面風景如畫,恰巧趕上航空公司松綁手機禁令的好時機,趕緊拿起手機拍照。當時打開離線地圖看了一下,定位顯示在南京上空。再向窗外眺望,不料竟清楚地看到了南京國際博覽中心。以往會展場館的鳥瞰圖只出現在宣傳材料中,現在因為航空公司手機飛行模式的使用放開,使得場館鳥瞰效果低頭可見、觸手可拍。筆者不禁聯想起“蝴蝶效應”:高空攝影會不會引發一場會展場館鳥瞰效果的“設計風暴”?
會展場館作為一種建筑形式,本身具有三種語言,即設計語言、建筑語言和運營語言。作為運營管理方,人們更關注后兩種語言。建筑語言講究空間,通過空間分割、配比及組合進而講好運營語言,即好用。這兩種語言在“德國盒子式”會展場館中表現得最好。然而,作為三種語言之一的設計語言卻不能失聲,尤其是在將會展場館作為城市地標的大潮中,簡約的“德國盒子”開始不占優勢。
筆者參加過一場會展場館設計方案評審會。德國的外觀設計較為簡約,卻被部分評審人員界定為“外表平庸、毫無特色”。在中國文化和地域特色備受重視的當下,會展場館的設計語言更加需要講究創新。筆者以為,設計語言的創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以意為美。已故建筑學教授漢寶德《為建筑看相》一書中有一句話令筆者印象深刻:“建筑的造型包含了很多象征,大眾可以從這些象征中感受到建筑所要傳達的意義,意義表達得越豐富、越正確,建筑的造型就越成功。”何意?會展場館本身設計意義在于體現和升華建筑語言和運營語言,大眾不需要依賴文字或者圖片的解說,一看就知道是會展場館,而不是劍走偏鋒,追求奇特,讓人不知所以然,這應該是設計語言之根本。
以和為美。會展場館是否應該是城市地標建筑暫且不議,但會展場館的空間體量使其在俯瞰時顯而易見。從建筑體量的角度出發,會展場館設計語言確實不能被忽略。2017年12月4日,《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提到了“三生融合”,科學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現在,我們所提倡的會展集聚區同樣是區域性協同發展,“三生融合”理念值得借鑒。會展場館作為集聚引擎,設計語言也應當遵循以和為美,即以區域大環境和諧為美、以布局合理表現為美、以相映成趣為美。
以特為美。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和廈門國際會議中心是兩個典型案例,前者秉承“大國風范、江南特色、杭州元素”,后者演繹“國家品質、閩南特色、廈門風情”。通過設計語言的運用,將國家、區域與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和特質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何人,看到這兩座場館,就知道身處何地了。目前,幾乎各個城市都建有(或在建)會展場館,如何在這高空攝影比賽中脫穎而出,恐怕“特”會是權重最高項了。 唯愿此次“蝴蝶振翅”能夠為會展場館建筑設計帶來理性“風暴”。 (作者系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