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廣交會都賣了啥?相思鳥10萬只,金錢龜1萬只…
廣交會前后經歷4次遷址,最后定在珠江南岸的琶洲會展中心舉行。
1957年,中外來賓參觀第1屆廣交會工業館。
1978年第44屆廣交會,第一家實行工貿結合新體制的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首次亮相。
夜幕降臨,“蘇式”建筑風格的中蘇友好大廈雄偉的展廳內,一場新車發布會即將開場;沿江路邊,位于僑光路2號的海鮮酒樓入夏以來生意火爆,食客在露天餐臺品著海鮮吹著江風;海珠廣場另一邊,位于起義路1號的海印繽紛廣場霓虹閃爍,商場中各式專業批發的店鋪開始準備收鋪。
從越秀山麓的中蘇友好大廈,到珠江邊的僑光路2號、起義路1號,它們都與珠江彼岸的琶洲會展中心一樣,擁有過共同的“身份”——廣交會展館。
5月份結束的第121屆廣交會,吸引了來自21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萬采購商與會,累計出口成交2063億元人民幣(折合30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七成。從首屆廣交會的1754萬美元到如今的300億美元,廣交會前后經歷4次遷址,最后來到了珠江南岸的琶洲。
四度遷址,一個甲子,見證了廣交會發展升級的60年,更見證了廣州乃至中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的60年。60年,廣交會始終未離開廣州,為廣州乃至中國源源不斷集聚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廣交會為羊城注入的開放基因,正在讓廣州更深地融入世界。
沖破封鎖: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地
站在中蘇友好大廈高達23米的中央大廳內,依然可以想象當年這里擺滿機械裝備的景象。1957年4月,跨越世紀的“廣交會”就在這里拉開了序幕。當時的國家外貿部在1957年3月4日下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文件。
第一屆廣交會是什么情形?通過歷史的圖片和當年媒體報道的細節可以拼湊出粵港澳集貿市場的景象。首屆廣交會上,相思鳥成交了10萬只,金錢龜成交了1萬只。數據顯示,出口成交的1754萬美元中農副產品占比超六成。到會的19個國家和地區的1223位采購商中,港澳客商占比超過了八成。
當時的廣交會雖然很接地氣,但卻是中國沖破封鎖的探路者。處于高壓國際政治環境下的中國,在經濟上遭遇著“經濟封鎖”“貨物禁運”,80%的對外貿易是通過與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政府協定、易貨記賬、進出平衡的方式進行。
1957年還是年輕小伙的李歡,身為香港南北行公所的商人參加了第一屆廣交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李歡感慨,“那時,新中國百廢待興,看到為沖破封鎖而生的廣交會聲勢如此浩大,真的興奮不已”。
令隨后參與了俞百屆廣交會的李歡更加驚訝的還有廣交會一路的發展與改變。第二屆廣交會成交額達到6933萬美元,大約相當于首屆廣交會的4倍。
第3屆廣交會搬到了剛建成的僑光路2號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展館使用面積1.3萬平方米,廣交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在舉辦了3屆廣交會之后,僑光路2號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已經無法滿足客商的需求,廣交會開始了第2次搬遷。
第6屆廣交會來到了海珠廣場一側的廣州起義路1號陳列館舉行,新建的陳列館展館使用面積3.45萬平米,為僑光路陳列館的2.65倍,第6屆至34屆廣交會在此舉辦。在這期間,廣交會吸引的客商從兩千多人增至一萬余人。
1974年4月廣交會第3次遷址從珠江邊又回到越秀山麓,來到新建成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流花路展館,這里比原來海珠廣場展館場地擴大了一倍,是當時廣東省最大的一個單項民用建筑。經過多次擴建,展館最終建筑面積達17萬平方米。第35屆—103屆廣交會在此舉行(其中第94屆—103屆與琶洲展館同時舉辦)。
2008年9月,第104屆廣交會整體搬遷琶洲展館舉行,也就是廣交會的第4次遷址。新落成的廣交會展館位于廣州珠江南岸,展館總建筑面積超過110萬平方米,室內展廳總面積34萬平方米,室外展場面積4.36萬平方米。琶洲展館建成時也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會展中心。
搭建平臺:讓“中國制造”走向全球
從越秀山麓再次回到珠江邊,廣交會雖在廣州舉辦,但其意義早已超出了一座城市。廣交會不僅是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平臺,也已經成為世界了解廣東、了解中國的窗口。5月份結束的第121屆廣交會,吸引了來自21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萬采購商與會。
不少中國企業是在廣交會開啟了和世界交流的旅程。海爾、志高、方太、立白、LILY等為大眾所熟知的品牌與廣交會有著不解之緣,這些品牌無疑也已經成為了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升級的主力軍。
上世紀90年代,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日用消費品逐步成為廣交會暢銷的主導產品。2004年4月第95屆廣交會,開始設立“品牌展區”。第121屆廣交會上,品牌展區成交額為109億美元,同比增長16.9%,在總成交額中的占比達到36.3%。
為進一步引導企業走向“中國創造”,第109屆廣交會專門設立創意展示點,邀請來自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設計師、設計機構參與設計論壇、設計服務等。同時,還首次推出“產品設計貿易促進中心”,為境外專業設計資源和參展企業搭建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合作對接平臺。
在廣交會這個平臺上,中國與世界接軌,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1992年秋天,剛成立自己公司的孟加拉國小伙Mohammed Ejaz Gaffar來到了廣交會。到達廣州的情境他依然印象深刻,他從香港乘坐晚班渡輪,清早到達廣州。在抵達碼頭大廳時,看到寫著“廣交會歡迎來賓”的橫幅。
從那一年起,Mohammed Ejaz Gaffar幾乎沒有缺席過一屆廣交會,“我注意到流花路的展館建筑進行了多次裝修。但現在我感興趣的產品在琶洲展館展出,這是一個更加便利、規模更大且超現代的展館。但我還是繪懷念流花路展館,那里留著我往昔的美好回憶,維系著我對廣交會的深厚情誼”。
如今和Mohammed Ejaz Gaffar一樣,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采購商也在不斷增加。第121屆廣交會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采購商與會人數近9萬人。
廣交會不僅吸引著國外的采購商,隨著國內需求的旺盛和辦展專業化水平的提高,2007年春,第101屆廣交會首設進口展區,增加進口功能。從這一屆起,廣交會也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繼往開來:在廣交會上迎接世界的風口
廣交會的意義超越了區域,但對廣州這座城市的發展卻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行走在大街小巷間,一抬頭就能看到為廣交會而建的建筑與設施。
曾經,廣交會無疑為廣州創造了更多與世界接觸、對話機會,加快了廣州邁向國際大都市的步伐,同時廣交會也激活了廣州的開放基因。
在廣州提出的“十三五”規劃中,“三大戰略樞紐”——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建設被列為重中之重。隨著南沙新區、廣州港的建設,臨空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廣州將擁有更高水平的商貿環境,以及更高水準的高端要素吸附力。
而在產業上,廣州也將是廣交會從“中國創造”邁向“中國智造”的一劑良方。早在去年發布的《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廣州就提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產業。
今年以來,思科、通用電氣(GE)等公司的新一代信息技術(IT/ICT)、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生物醫藥(Biopharmaceutical)項目紛紛落地。從汽車、石化、電子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到“IAB”計劃,廣州新一輪的產業大布局正在浮出水面。
還值得期待的是,今年底廣州將迎來的全球財富論壇,屆時將聚焦“全球化”與“數字化”等議題,來自《財富》世界500強等大企業的CEO、商界領袖與政界、學界精英將共聚羊城。
早年在廣交會展館無法滿足交易會業務逐年擴大的實際需求時,曾出現過要將廣交會搬離廣州的動議,當時國內的幾個明星城市,省內的深圳、珠海、東莞等都表示出意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爭取之后,廣交會最終留在了廣州,來到了琶洲。放眼廣州當下的發展態勢,廣交會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一期、二期工程的完工,如今以“飄”為設計主題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館,飄然落在廣州珠江的南岸。而這只是故事的開始,根據規劃琶洲地區將成為以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為核心,發展成為以會展博覽、國際商務、信息交流、高新技術研發、旅游服務為主導,兼具高品質居住生活功能的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型、生態型的新城市中心組成部分。
廣交會大事記
1957年4月
第1屆廣交會在中蘇友好大廈舉行
1958年4月
第3屆廣交會遷址僑光路2號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
1959年11月
第6屆廣交會遷址廣州起義路1號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
1974年4月
第35屆廣交會遷址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流花路展館
1991年4月
第69屆廣交會首次推出使用“導向系統”“商務信息檢索系統”“綜合服務系統”,廣交會向現代化管理和現代化服務邁出關鍵一步。
2004年10月
第96屆廣交會,規模躍居世界單年展第二,僅次于德國漢諾威通信博覽會
2005年4月
第97屆廣交會,民營和外資企業的成交量超越國有企業,占廣交會成交量的50%以上,成為出口主力軍。
2007年4月
第101屆廣交會首設進口展區,增加進口功能。從這一屆起,廣交會也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2008年9月
第104屆廣交會整體搬遷到琶洲展館
2011年4月
第109屆廣交會專門設立創意展示點,廣交會首次推出“產品設計貿易促進中心”。
從廣交會認識廣東
認識中國 認識世界
前后歷時近4年,訪談一百余位采訪對象,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喻季欣完成了《逐夢世界——廣交會傳奇》的創作,而這本書也曾被評價為“迄今為止對廣交會最詳實的敘述”。這本關于廣交會的作品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透過這本書作者希望呈現出怎樣的廣交會?
南方日報:在您創作《逐夢世界——廣交會傳奇》這本書之前,已經有不少寫關于廣交會的書,您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有怎樣的考慮呢?
喻季欣:的確,在我寫這本書之前已經有各種報道和書籍,甚至連廣交會的主辦方也懷疑我這本書還能寫出什么不一樣的東西來,因為確實很多角度都已經寫過,當然我也在想從哪里寫起。后來經過考慮,決定以從世界看廣交會的角度來寫,從經濟、文化、歷史的側面來談。
在這本書的創作中,我對廣交會的各個方面也有重新思考和布局來體現廣交會。如果簡單的寫一個貿易經濟活動應該是把廣交會萎縮了,也沒有體現它應有的含義和內涵,所以后來寫的時候就“縱橫捭闔”。
南方日報:您為創作這本書有做什么前期準備?
喻季欣:為了寫這本書,我去了德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的一些展館,還專門到英國倫敦世界博覽會最初的展館參觀。工業革命起來之后有很多產品要讓大家都知道,才有了這個世博會,展覽會有很深刻的歷史含義。實際上廣交會當時也是把各個省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展示,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前基本是農產品為主,改革開放之后農產品基本沒有了,變為以工業品為主,所以這也是一個大轉折。
南方日報: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您有怎樣的感悟?
喻季欣:這本書從采訪到寫作到完稿,我的感覺是從廣交會認識了廣東,認識了中國,認識了世界,這是我很強烈的體驗。采訪了很多領事、香港的商人、內地的商人,越采訪越覺得廣交會的內涵很多。第一是經濟,包括廣交會展館的幾次搬遷也有很多故事,國家的強大,廣交會是一個側面。廣交會是一個窗口,沒有這個窗口內地很多省的東西沒有地方展示,所以在歷史背景如此復雜的情況之下,廣交會依然不能停,因為它已經具有國家層面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