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質”雙提升——聚焦2017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
2017年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新聞發布會現場。
再過幾天,11月18日,一年一度的農博盛會又將如約而至。這已是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的第19次強勢起航。19年,19屆,農業博覽會奇跡不斷被刷新:規模一屆比一屆大,人氣一屆比一屆旺,成交一屆比一屆活躍。筆者從第十九屆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組委會獲悉,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準備之中的新一屆農博會,必將再一次帶給廣大市民新的驚喜和收獲,值得大家廣泛期待。
19年,19屆,一年比一年輝煌
時間過去一年,家住長沙市雨花區井灣子的張勝利,仍然沒有忘記去年的農博記憶。年過七旬的張大伯,可以說是看著農博會一年一年成長、一步一步長大的。但是2016年,在農博史上,可以說是個大轉折。因為這一年,農博會從它的成長地——紅星國際會展中心,搬遷到了位置相對比較偏僻、新建的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喬遷本是喜事,然而,對于展會而言,究竟會是什么樣的結果,誰都不能完全預測。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新搬遷的農博會,再一次以成交總額208億元,參展人數超過100萬人次的業績,帶給大家驚喜。從1999年起,一年比一年輝煌,每屆都帶給人們無限期待、無限精彩,留下無限念想。
“剛開始我們還是有些擔心,因為新換地方,擔心交通不便,企業不愿意來。事實卻應驗了那句老話:酒好不怕巷子深。”說起去年新搬遷的農博會,長沙市雨花區副區長劉江紅深有感觸,又“如釋重負”。
18年的累計,18年的探索,農博會規模、檔次、人氣、成效等,均實現了“量”“質”雙提升——累計展出農產品18萬余種,成交額逾2300億元,觀展人數2100萬人次,帶動了數千農字產品走向全國,走出國門。
“今年,我們更加有底氣,讓農博會在前18年、尤其是去年經驗的基礎上,辦得更加成功,奉獻給大家一個更加精彩的農博盛會。”組委會負責人在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道。
成功背后凝聚各方的熱血和牽掛
輝煌背后,總是離不開智慧和汗水的付出。19年中,農博會如人之歲月,正青春綻放,絢爛漫天。之所以能夠如此,其中就凝聚了各方的熱血和牽掛。
時間回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長沙南郊的紅星村。當時的紅星遠離長沙城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有女莫嫁洞井鋪,三年磨爛9條褲”,一句古老的打油詩,說的是紅星村的鄰居洞井鋪,其實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紅星村經濟社會和百姓生活的生動寫照。
如何改變村里落后面貌,成了當時紅星村干部苦苦思考的大事情。
時任村黨委書記吳建松,想起了辦“農博會”這個點子,得到當時的雨花區委、區政府的支持。
事非經過不知難。1999年,第一屆農博會舉辦。“但這屆農博會,企業積極性不高。”說起過往,現任紅星村社區黨委書記羅躍有些酸,,“政府還為企業免攤位費、免水電費、提供補貼,用行政命令方式組織黨員干部逛展會,為展會添人氣。”然而,第一屆辦下來,連同市場一起,主辦方一年虧損1600多萬元,且連續虧了三屆。
省市區三級黨委、政府在關鍵時候都伸出溫暖之手,特別是雨花區委、區政府全力以赴給予支持。
主辦方也逐步改變運作方式,將最初的純政府運作,改為“公司+政府”的新機制。與此同時,大刀闊斧,在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對面、韶山南路兩邊征地500畝,建設紅星國際會展中心,搭建更大的展會舞臺,謀求規模效應。
2002年,第4屆農博會搬進紅星國際會展中心。也就從這一年開始,農博會才改變連年虧損的頹勢,賬面上由“綠”變“紅”。從此,農博會一年比一年精彩,人氣更是連年爆棚,逐漸成為“中國最具人氣”的展會之一。2009年,農博會走出湖南,晉升為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位居國務院批準的湖南四大展會之首,被農業部確定為唯一準許以“中國中部”冠名和作為主辦方的農業博覽會。
“各級黨委、政府是農博會成功的關鍵。”羅躍感動地說。這完全是肺腑之言,一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對農博會給予了無限的關懷和支持。如果說中央、省、市的支持,更多體現在政策和精神層面的話,那么,雨花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則更多是“經濟和人力”等方面“實打實”的支持。每當進入下半年,辦農博會就成為雨花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
一次一次的調度會,宣傳、綜治、維穩、信訪、公安……各項事宜面面俱到;臨近會展倒計時,干部們取消節假日。每年區財政投入農博會的資金約500萬元,投入農博會工作的干部超過1000人。
在眾多的組織工作中,農博會的宣傳工作是值得一提的。他們深知,要打造品牌,必須占領輿論高地。每年區委宣傳部門從內容到形式,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互聯網到手機客戶端,一步一個腳印,讓農博會的新聞占領一個個高地,也讓農博會由“名不見經傳”,逐漸變得家喻戶曉。省委宣傳部領導在2015年對農博會的宣傳工作有個中肯評價,他認為,農博會的宣傳“打造了新聞宣傳節會品牌,有品牌、有品位、有品質”。
今年的農博會亮點頻頻值得期待
即將亮相的新一屆農博會會帶來怎樣的精彩,不少市民對此很關注。組委會有關人員告訴筆者,以“綠色與品牌、交流與合作”為主題的本屆農博會,深化“開放農博·服務三農”理念,著力打造一個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現代農業高端平臺和品牌聯盟,力爭實現規格更高、規模更大、布展更美、辦會更有特色、產業發展空間更廣的目標,全力構建智慧型農博生態系統,打造政策解讀、信息傳遞、產銷助推等六大平臺。
展會面積再創新高。在去年翻番的基礎上,今年的展會面積將再次實現翻番。去年4個展館,本屆農博會將擴大到8個展館,總面積達11萬平方米。同時,擴展了智慧農業與農業機械、畜牧等招商范圍,全面延伸農業產業鏈。
設立“袁隆平農業博覽獎”。為了發揮品牌引領效應,本屆農博會將設立“袁隆平農業博覽獎”,這將是農產品領域的“諾貝爾獎”,將對頂尖優質的農產品進行獎勵。
首次推出“農博優品”網購平臺。為了方便市民逛農博,本屆農博會將推出“農博優品”網購平臺,讓展會實現電子化、智慧化管理,打造一個線上線下農產品展銷、互動、體驗的活動平臺,全面提升展會影響力,讓市民不出門就能網購到優質的農博會產品。
國際館(W2)人氣更旺。農博會不僅在國內吃香,在國際上也日益受歡迎。“去年開始,農博會專門設立了國際館,境外企業共有200多個展位。今年國際館的規模將大幅擴展,共有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共320個企業參展。”組委會負責人自豪地說:“非洲的精致木雕和工藝品,新西蘭的海鮮、奶制品,智利的三文魚和葡萄酒,本屆農博會上,市民們有望能夠買到從原產地運過來的異國名產。”
“本屆農博會在展覽規模、展位布局、產品質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將辦成一個新會展、呈現一個新格局、攀上一個新高度。”雨花區委書記張敏對辦好這次農博會信心滿滿:“希望借農博會的‘東風’,搭建現代農業展示平臺,展示國內外農業新成果,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聯動,促進產銷對接和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