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博會在“中國硒鄉”桃源召開
原標題:中國(湖南?桃源)硒博會在“中國硒鄉”桃源召開
11月3日~8日,由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功能農產品委員會、湖南省富硒生物產業協會主辦的中國(湖南?桃源)富硒功能農產品交易博覽會暨紀念硒元素發現200周年高峰論壇在湖南省桃源縣城舉行。來自世界及全國各地的富硒專家和學者相聚一堂,共享富硒盛宴、共話富硒產業發展大計,國際硒研究學會主席、美國農業部植物土壤學家蓋瑞,國際硒研究學會秘書長、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環境科學系主任林志清,農業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原扶貧辦主任、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劉堅,農業部原總農藝師孫中華,湖南省原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唐之享,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肖雅瑜,省政協原副主席魏文彬,常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云文,副市長龔德漢,市政協副主席熊國建等出席開幕式。
同時,來自全國32個黨政代表團,146家參展企業,10余家投資商,60余家訂貨商也相聚桃城。常德市副市長、桃源縣委書記湯祚國致歡迎辭,桃源縣委副書記、縣長龐波主持開幕式。
全國富硒發展地區領導人圓桌會議
中國(湖南?桃源)富硒功能農產品交易博覽會暨紀念硒元素發現200周年高峰論壇一系列會展活動包括中國(湖南?桃源)富硒功能農產品交易博覽會暨紀念硒元素發現200周年高峰論壇開幕儀式;項目和訂單簽約活動;現場參觀交易博覽會;第五屆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論壇暨紀念硒元素發現200周年高峰論壇;全國富硒發展地區領導人圓桌會議等。高峰論壇上,發布了以桃源為主要參與方的《湖南省富硒農產品硒含量要求》(團體)標準,頒布了中國農業大學為桃源制定的《湖南省桃源縣富硒功能農業總體規劃(2017--2025)》,授予桃源“中國富硒稻米之鄉”“中國硒鄉”的稱號。
第五屆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論壇暨紀念硒元素發現200周年高峰論壇
硒元素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營養素,被科學家稱之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具有抗癌變、抗氧化、抗重金屬污染、增強人體免疫力等作用。當硒缺乏的時候,就很容易導致人體免疫能力下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四十多種疾病都與人體缺硒有關,如癌癥、心血管病、肝病、白內障、胰臟疾病、糖尿病、生殖系統疾病等癥狀。硒元素人體不能自身合成,主要靠從攝入的食品中補充,餐桌補硒是最安全、最便捷的形式。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硒的日供應量為60微克~250微克。隨著人們對硒認識的不斷加深,開發富硒功能農產品勢在必行,也為桃源富硒功能農業發展拓展了廣闊的空間。
桃源縣開發富硒產品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4年6月6日的《桃源縣硒資源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在已查清的占桃源縣總面積63%的面積中,每公斤土壤硒含量高于0.4毫克的富硒土壤占總面積的50%,達330萬畝,高于1毫克的約20萬畝,為桃源做大做強富硒產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于土壤硒含量的不均勻,靠天然補硒效果難以保證,為破解產業這一難題,從1998年以來,以顏送貴為首的一批老科技工作者經過多年探索和拼博,獲得了《一種鉻鋅硒肥的生產及使用方法》等5項發明專利和6項富硒科技成果,完成了23種富硒農產品產業化生產的全部前期工作,突破了富硒產品產業化、標準化的技術難關,彌補了天然硒在土壤中分布不勻的缺陷。桃源縣充分利用“富硒土壤+生物轉硒法”這一核心技術,構建了以桃源硒米為主導,功能油品、富硒茶葉和眾多富硒農副產品為特色的“1+2+N”的主導產業。近年來,富硒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全縣已有25個鄉鎮、300多個村參與硒產品開發,建立富硒生產加工基地37個,富硒作物種植面積29.34萬畝,共開發富硒農產品23類、75種、150款,預計今年富硒農產品總產量可突破7.4萬噸,總產值突破20億元。近三年,桃源縣共獲得各類全國性榮譽66項,2015年,桃源當選為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單位,2017年,桃源當選為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功能農產品委員會副會長單位;2017年繼續獲評“中國十大富硒之鄉”。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桃源富硒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位居前列。
目前,桃源縣委、縣政府提出全面實施“硒+X”戰略,大力推進“富硒111”工程(即到2020年建成1個上千畝的富硒功能農業產業園,發展富硒農產品加工企業100家以上,富硒農產品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以富硒特色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期間“領跑湖南硒產業、躋身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全國首批富硒農產品基地縣和功能農業示范縣。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