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安徽”免費展覽12天 《大清帝國全圖》首次亮相
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由省國土資源廳主辦的安徽省首屆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展示會在省地質博物館盛大開幕。各個年代的安徽首次在地圖上呈現出風貌,想知道首次公開展覽的大清帝國全圖什么樣嗎?記得來省地質博物館負一層的臨時展廳,免費展覽期還剩下11天(展覽時間為8月29日~9月10月)。
歷史長廊:《大清帝國全圖》首次展出
別小看一張小小的地圖,它是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中的珍寶。走進展廳,首先展出的序言部分,就展示了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省委省政府、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對我省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關懷。已經光榮“退役”的安徽最老測繪儀器——經緯儀和平板儀,靜靜地躺在展柜里,等待游人來聆聽早期測繪人的奮斗故事。最早的清繪地形圖的工具,在記者眼中是各式“圓規”,連“圓規”的針頭,都是早期的測繪人一個個親手磨制而成。
歷史長廊展廳不容錯過,工程師陳春暉解說時特別指出,15幅自明清時期至民國時期的歷史地圖中有不少珍貴的藏品,如這版上海商務印書館制作的《大清帝國全圖》,是首次從安徽省測繪檔案資料館搬到展會現場公開展示,圖書封面還有龍鳳呈祥的圖案。合肥縣、安慶城、王圩集等4幅民國時期的1:5萬地形圖最為特別,都由國民政府的測量部門于1937年前測制,后落入侵華日軍手中,被翻印后成為軍事用圖,這些地形圖是日軍侵略中國的罪證之一,也警醒我們重視國土安全,保守測繪秘密。
國情普查:告訴你合肥交通哪兒堵
安徽有多少水域,多少平原,多少荒漠,多少道路……這一次,將有系統的答案了。在測繪成果展廳,安徽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的部分結果也將現場揭曉,你可以現場看到安徽最新的地理國情現狀圖。安徽省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于2013年啟動,2015年底完成,歷時近3年,形成了國情現狀圖、地理國情普查公報、基本統計報告等成果,全面摸清了我省的地理國情家底。
而合肥交通現狀、巢湖流域監測等成果圖,也展出了各市富有特色的數據與應用成果。如合肥市2016年交通現狀圖,直接展示了合肥各區交通便捷變化,去年蜀山區變化最大,交通最便捷,而瑤海區、廬陽區和長豐縣的交通變化不大。“不過這種監測還沒有達到實時監測的程度”陳春暉介紹說。看著安徽各個版本的影像圖,最大的樂趣就是能發現城市的變化,陳春暉說,從合肥1969年城區影像圖、合肥市1995年城區影像圖以及合肥市2017年城區影像圖三張圖對比,就會發現合肥城長大了很多,多了不少水庫。
親身體驗:VR設備身臨其境,遨游城市上空
安徽測繪水平在什么等級?這個需要你現場來體會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徽省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它為全省測繪用戶提供實時高精度定位服務。展示會還利用1979年以來的全省影像資料,制作了合肥局部地區以及小崗村的影像變遷圖,由此可以直觀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展區內陳列了大量測繪地理信息的先進儀器裝備,應急監測車、街景采集車、測繪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儀等高科技裝備。參觀者可以親手操作數字攝影測量系統,體驗測量員的日常工作。也可以在VR設備中身臨其境地遨游在城市的上空,感受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對現實的重現。早在2002年12月,安徽省第一測繪院就已采用全數字攝影測量為日本大阪地區測制1:2500比例尺數字正射影像圖。一張小小的地圖,正在環境保護、水利建設、災后應急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來源:新浪新聞)